路易·马勒遗作。朱丽安·摩尔称这部电影让她真正懂得表演,正好,20年了,摩尔拿到了奥斯卡影后。
2015.9.4重看。如果万尼亚舅舅不是在俄罗斯而是在纽约?时代背景换了这个本子还有意思么?都说契诃夫没剧情没冲突,每个人看似平静,内心都万马奔腾。看似不带妆的彩排,其实一点都不简单。为什么有观众?第二幕观众甚至坐在了他们桌子的对面!我看你看他演契诃夫。摩尔阿姨美。
朱利安·摩尔好美。
不明所以,是因为我没怎么看过路易马勒还是因为不了解喜剧或者不了解契诃夫还是易卜生,要从浅显的台词中捕捉内涵实在是没那个能力,不过豆瓣评分真他妈的高。就为了看摩尔总受,还有那个索尼娅的演员很到位。
是的,你也可以看似老實地沒動什麼手腳,因為劇本已經足夠強大,不失為一種投機聰明的選擇。
電影詩人LouisMalle導演遺作,無論場景、臺詞還是節奏,再加上改編自契訶夫名作《DyadyaVanya》,影片帶著強烈舞臺戲劇色彩,絕妙的戲劇張力。本片榮登我最愛的JulianneMoore表演之一,她臉上每一個細胞都散發著演技的光輝。而其他演員的表演也甚為精彩,一齣美妙群戲。
形式值得称道,不过看不太进去
一部很独特的电影,电影和话剧的集合体,但不是话剧的录影,不是。但有话剧的隽永对白,当然契诃夫的剧本原著的语言魅力功不可没。现在那些哪怕是很出名的所谓好电影,有那么几句好的、经典的、富有哲理的对白,已经很可以引为自豪了。而这里,俯拾皆是,几乎每个人、每个段落都会让你惊喜。“那爱情不是真的,可是我以为是真的,那时候我以为是真的”,这样的台词是否常在现在的爱情电影里看到?契诃夫早说过了。也有舞台演员传神细腻的表演。这就要说到为什么不是话剧的录影。正是有了电影的镜头感,那些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把舞台演员应该表达
路易马勒算是走完了一个圆满的职业生涯。万尼亚舅舅的中年危机及觉醒。契科夫总是要比易卜生多些人道主义,但他的离别似乎总是相当冗长烦闷的。DavidMamet几乎没干什么。尽管群戏,海报上仍是美女大头照,性是最佳的推销手段永远是不变的真理
7。马勒遗作。tooamerican,lestChekov
契诃夫舞台剧的一次美国化尝试。。。当完全没有第四堵墙以后电影观众看到的是既间离又融合的一种有趣的状态。。。两代屌丝(万尼亚和他的外甥女索尼娅)的人生经历也确实让每一个普通人产生了共鸣,如果去掉最后索尼娅说的关于天堂的那段话电影会更现实也会更犀利。。。
你们看到的算什么
你不能说格里高里的导演是哲学性的,而是因为他在二战以后主动应用存在主义,也就是海德格尔的思维,所以每个人物都掷地有声。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
路易·马勒的遗作,最后索尼娅的那番独白,也太适合做一个人的墓志铭了。
9.1;苦尽甘来?扯淡
还是挺好看的。不过感觉一半归功于契科夫,四分之一归功于演员的优秀,最后四分之一归于马勒的调度。《万尼亚舅舅》原来是如此丧的一部剧(感觉应该加个副标题:“万尼亚舅舅——俄国知识分子在外省的绝望生活”……),之前果然是被《驾驶我的车》给骗了🤦片中的导演的和演万尼亚舅舅的演员是之前《与安德烈晚餐》的两个人,马勒选《万尼亚舅舅》这部戏也算是延续了《与安德烈晚餐》中两人谈论的某些主题的探讨。这两人据说都是当时(美国)戏剧界的名人,但的确不了解这个界,所以还是只认得JulianneMoore——高贵冷艳,毫无破绽,挺佩服的。
Asimplicitythatcannotbematched~
没看进去……还得再看一遍……
马年最后一部新片,正好也是马勒最后一部作品,摄影机好像喝了半斤老白干,一直站不稳,改来改去都是契诃夫,难道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你们不敢碰吗
路易马勒抽掉了契柯夫故事发生的背景,相当于将人物抽象成ABC。如果契柯夫讲的是,曾经在这样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下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那么马勒讲的就是“有这么一种人性,它是这样运作的”。如果一个人“负责”到一次选择便永不反悔的地步,那他可能是悲剧的,但不太可能是虚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