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他的死和其他人无异。是枝裕和的纪录片叙事的角度都没有把对象作为一个特别的个体,无论是濒死的平田、失去记忆的丈夫、厌食症的Cocco,观众看到的不是对象的特性而是TA生而为人的基本共性;与昨天看的张元的“金星小姐”那做作的手法和张扬的个性相比,对比太强烈。谢谢小艺,再见。
比河濑阿姨的[黄樱花]拍得还是平易近人一点。除了导演风格不同,大概是有了旁白,并且人物本身比较有话题的缘故。另外影片很重视纪录片伦理。
導演對人物的主觀評價有點多,其實完全看的出來沒必要說得那麼明白,畢竟是紀錄片。
1天看了2部纪录片恰好都是94年的。河濑直美拍生和老,极度主观和情绪化。是枝裕和拍病和死,全程冷静贴近,唯一打破距离的是帮已因艾滋而失明的拍摄对象捡起了掉在地上的药。20160330想看
人世残酷心底温柔(没有他的八月天;不回避,不用力)
没有英文字幕,我就是看了图像,看他日渐憔悴。
时间线被剪辑无情地打乱了,制造了一个他还在的八月幻觉。很多细节比讲艾滋病的故事片还要戏剧性。
生而为人,苦不苦。WYT
再乐观的人,在死亡,黑暗,孤独一起袭来的时候,也会变得黯然……活着真好。
很难心平气和地看下去,中间停了好几次,才磨磨蹭蹭看完了。如此直面死亡,虽然导演没有着意拍得沉重,还是让人透不过气来。他那么爱吃甜柿,他写诗,他爱着海,他一直说起那场音乐会,他很高兴出了书却吐槽书的名字,他不想住在医院,他回忆起自己的父亲,他说自己不怕死却很好奇。
爱得好恐艾
看到最后在Mrhirata病床前,他的手被紧握着。两个对手的特写镜头使我眼泪夺眶而出,非常的感同身受。非常好的纪录片!
"这个啊想象成炒面就好了就这样吧“
不会日语,找了个有英语字母与解说版本的靠蹩脚的英语看完了此纪录片…一个艾滋病人的最后两年,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很琐碎,但一点都不无聊他喜欢听歌喜欢写诗歌最后还圆了小时候的在书店想买到自己书的梦…“我不怕死,死应该就是像睡一觉,不再醒来”,“漫漫长夜我一个人害怕”“每个人都要这么痛苦的死去吗”当我们生活中谈论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描淡写的抒发自己的观点,但是当我们真的面临死亡的时候,会这么从容吗…值得每个去思考的问题非常喜欢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面前是其实他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人,最后慢慢到眼睛失明身体越来越虚弱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大以及对因没有能多陪父亲越来越自责…算是给自己上了一节死亡课…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
这种镜头和人之间的信任感是是枝裕和影像里很珍贵的东西
是枝裕和电视台时期纪录片之一。艾滋病人死亡记录配合烟火、樱花组成日式凋亡叙事。关注边缘人的种子可能在此已埋下。
细节特别好,但是太浅
平田丰
原来《花心》也是日语歌改编
不怕死又怕死,人物很立体,爱写诗爱吃柿,没有恐怖的情绪传达。一如既往平静的注视,就足够了。爱是枝